《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观后笔记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次,收录观后笔记如下。

01/11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没有不必送达的信件。」「邮递员给人们送去的是幸福。」

电影有一幕让我特别感动,那是薇尔莉特把手放在伊莎贝尔的手上的时候。被禁锢、压抑的少女,通过钢铁感受朋友的陪伴。最后,我只是不理解泰勒为什么不见艾米。电影配乐非常之绝。这部电影是京都动画一些艺术创作者的遗作,是他们曾经存在的证明。

我大概也是个眼镜控,戴眼镜的忧郁少女伊莎贝拉好喜欢。

交通费用是 CNY 25.71。有人曾说电影院对他来说是一处逃避的场所。我觉得来往的路途也是一部分,喘息的一部分。

01/14

希望善意和幸福在人间永远传递

我试图理解这部作品,要从两个主要的疑问开始,除了第一次观影后所说的「为什么泰勒不见艾米」,另外则是「电影名字中的『永远』是指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泰勒本人在摩托车上与工具人哥哥对话时给出的解答是「邮递员给人们送去的是幸福」这样看似无关的话语。如果是我,当时绝对不可能躲在灌木丛中哭泣,而会是冲上去抱住亲爱的眼镜美少女姐姐(呜呜呜)。我觉得,泰勒不和自己思念的姐姐见面,是她的一种「表达方式」。泰勒找到了一份相比自己所思念和珍惜的亲情「更加重要的心情和觉悟」。「我在来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做邮递员的工作。」泰勒无比得意地宣布自己今后的理想信念,是要传递如当初哥哥给她送去的信件那样的幸福感,以及信中「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艾米』」那样的善意,而传递幸福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善意。艾米的「表达方式」则是「复仇」,她说她一无所有,只能勉强求生,但她却非要让泰勒拥有「选择自己的未来的权利」,满是对于命运的不甘乃至反抗。残酷。「你们俩死了我可不管。」在这样恶劣的寒冬,和橘发小孩抓住陌生姐姐的手一样突然,艾米决定对她负责。正是如此常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善意」,将从艾米传递到泰勒的心中,再由泰勒继续不断地「永远」传递下去。这是题目中的「永远」,让善意和幸福在人间永远传递。在「我现在,是艾米·巴特利特的妹妹」这封信送达以后,泰勒成为伊芙加登家族的养女,等到长大以后再回到邮局工作,彼时她一定非常骄傲,这将是对于艾米的善意和爱意的最美好的回应。大概正是这样强烈的信念才让泰勒这个小孩竟然选择「不见面」这样残酷的「表达方式」,即便这与理想分明毫无冲突。如此,泰勒「自己选择的未来」亦将是对于艾米的自责「我却什么都没能给她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应——艾米终于的确让泰勒拥有了选择自己的未来的权利。(说到这里竟然哭了……艾米做到了!)艾米最后在河边大声地长长地呼唤着「泰勒」的名字,是对于当初在孤儿院泰勒听到高跟鞋哥哥读出信的内容时哭喊着「艾米」的名字的回应,此时泰勒抓着艾米亲手织制的熊娃娃伏在窗边,目光里是对艾米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只要呼喊彼此的名字,两人的羁绊就将『永远』存在。」故事的核心线索就是艾米和泰勒之间的羁绊。也许因此泰勒也会在面对「不见面」这样的选择的时候觉得即使不见面也「没关系」吧,她的思念一定能够传达给艾米。薇尔莉特有一个提着箱子走在山路的镜头,这是关于题目的后半部分「自动手记人偶」的诠释。「只要是客人的需要,不管哪里都能够到达。」这种特殊的职业使梦幻的一切成为可能。而「永远」能够到达的,不仅是自动手记人偶和信件,还有人间的「善意与幸福」。

电影画面精美,音乐绝伦,所传达的意义与信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环环相扣,我相信平静和温柔的作品一定会以自身的光芒回应非议。

如果前文的叙述让人觉得不知所以,还请见谅,这也是我选择的表达方式,我考虑过重新结构化,比如对于「永远」的表达分述多层含义,但这样并不能反映我的思考,以及我发觉的且喜欢的「作品在表达上的环环相扣、自得呼应」。为保险再多说,所谓过度解读的指责是无意义的。我早就有「即使和作品作者的表达意愿相左也『没关系』」的觉悟,所谓意义和信念,是我在影院中忍受着手机铃声、锤椅声、跺脚声、谈话声、咀嚼声、塑料包装声以及前排那群迟到还不知道弯腰、五分钟就高举一次异形巨屏愚蠢手机还时而屏摄的恶臭宅男的困扰,并怀抱着本来二刷是为了再睹我亲爱的忧郁眼镜美少女伊莎贝拉却因为环境恶劣在前半部无法专注的遗憾所收获的,是在瞬间作为观者的我和那些伟大的可能已经离开但「永远」存在的作者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再度落泪)